新时代人地系统交叉研究前沿论坛—纪念吴传钧创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30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43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人地系统交叉研究前沿论坛—纪念吴传钧创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3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来自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30多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他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并介绍了主办本次论坛的目的和意图。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薛德升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吴传钧院士生前在推动中国地理学发展、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和培养青年地理学者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强调在新时期应继承和发扬吴传钧院士的学术思想,不断开拓创新,让人文地理学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刘卫东研究员在致辞中回忆吴传钧院士平易近人、艰苦奋斗的崇高人格魅力值得大家学习,在缅怀吴先生学术成就和传承吴先生学术思想的同时,要结合新的发展阶段与国家战略需求,开拓人文经济学新的领域和研究方向。

论坛学术报告由方创琳研究员主持。陆大道院士作了“我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的理论认识与实际体会”的报告,强调地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从“人-地关系”的观点及区域角度,研究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促进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勉励青年学者不要轻视那些“高龄”和枯燥的数字,让数字“说话”,要以大量数字为基础,构建对特定区域的全面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作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时序与结构解析”的报告,他从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时序和驱动关系、系统结构和问题解析等切入,系统论述了陆地表层学的思维基础、学科内涵与学科功能。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实验室主任刘彦随研究员作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创建与发展”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吴传钧先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创建背景及其模式体系,分析了该理论创建30年来的传承发展和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新时期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重视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和加强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建议。

自由讨论环节分别由杨桂山研究员和方创琳研究员主持,各位专家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创新发展和实践应用,以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和交流。一致认为,吴传钧先生创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中国特色地理学理论的典型代表,新时期应当重视理论的传承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地理科学的系统综合研究,促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让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新时代不断推进创新、更加发扬光大。强调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扎实有效推进学科创新发展,优化学科内部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传统人文地理学学科领域和竞争领域,着力培育新兴学科和前沿方向,实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发展。

论坛闭幕式由刘彦随研究员主持,陆大道院士、张国友副理事长分别作了会议总结发言。陆先生向与会专家表达诚挚谢意,并勉励青年地理学者会用、善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断锐意进取、继往开来,推动新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张国友副理事长向为此次论坛的筹备工作付出努力的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表达诚挚谢意,指出论坛取得了预期效果,强调在缅怀吴先生高尚人格和继承吴先生学术成就的同时,继续完善和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同时继续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对接服务好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