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星(1982-),男,安徽省巢湖市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基金1项,创新群体项目核心骨干成员。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等,Cities等编委,应邀参加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座谈会。国家发改委高级职称评审专家,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CSPON)”项目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王姣娥(198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学教研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0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进行访学深造。主要从事交通地理、大数据与城市交通、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与产业创新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子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委托课题30余项,担任多份国家规划文件或意见起草的核心专家。出版著作7部、图集1部,在PNAS、pj Urban Sustainability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知识产权二等奖、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学者奖、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一等奖、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担任《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地理科学》《热带地理》副主编和《Transport Reviews》《Progress in Economic Geography》《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等编委,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女地理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团体标准工作组副组长,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China Division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等。
钟林生(1971- ),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领域包括旅游地理与生态旅游、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保护地与国家公园管理等,主持了70余项国家及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委托的科研课题与旅游规划项目。发表了与旅游相关的期刊论文210余篇(其中SCI/SSCI期刊源40余篇),编著8部,论文集4部,译著2部。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改委机关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文化与旅游部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省部级千人计划)资助者。其中主持编写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16-2025)》,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以及青海省地方标准《自驾车旅游营地建设规范》、《风景道等级划分与评定》、《青海省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指南》。
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中国管理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福建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旅游绿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文期刊《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旅游学刊》、《旅游导刊》、《生态学报》、《中国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国际期刊《Ecotourism(生态旅游)》、《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公园与游憩管理)》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旅游、文化与发展”科研与教育网络区域联络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中国分会理事。
杨宇(1984- ),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长期从事世界能源地理与国家能源安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区域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SA)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担任《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Transactions i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主编等学术职务。在Science、Energy、Energy Policy、《地理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30余份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国家部门的采用,荣获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2023年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区域战略研究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奖励。
鲍超(1978-),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城市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联动关系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科技部新疆三次科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中国科学院部署项目与课题、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课题40项。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62篇,第一或通讯作者的SCI/SSCI论文23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副主编8部,参编16部。参与编写省部级以上政府发文实施的规划6份。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等。
李裕瑞(1983-)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兼)。主要从事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涉及农业经济地理与粮食安全、土地整治模式与实用技术、乡村转型机理与振兴路径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类资助、特别资助,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和先导A类项目子课题,以及国家乡村振兴局招标课题、农业农村部软科学课题等近20项。论文发表在One Earth、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地理学报》《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应邀为英国地理学教材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Forth Edition)撰写乡村发展专章“Comparative ruralities”。担任Habitat International副主编,《科学通报》和Science Bulletin特邀编委,以及Land、《地理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期刊编委。入选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杰出地理实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