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团队 见证“21世纪最大的上山下乡运动”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沈春蕾    发布时间:2019-3-21

315日,美国哈佛大学网站报道,1990-2015年,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这是一个巨变,影响了很多人。一位哈佛学者认为,世界其他地方或许应借鉴中国一项成功的经验——大力减贫。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耗时4年,组织4600人次,完成了346个县、2100个村、6.9万户的实地调查,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交各类评估报告78份……这支团队的名字叫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团队,于2015年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

“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调研。”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在慰问调查人员时指出:“第三方评估组织队伍,深入贫困地区,进村入户,开展评估调查,是21世纪最大的上山下乡运动。”

挑战难啃的“硬骨头”

我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推进扶贫开发战略,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模式,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按照国内贫困线标准测算,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减少至2015年的5.7%。但2015年底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啃的“硬骨头”。

“农村贫困化是一个复杂的区域问题,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刘彦随说,“精准扶贫唯有接地气、补短板,形成内生力、聚合力,才能推进形成优势互补、内外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把精准脱贫责任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刘彦随对接地气的理解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顺乎人理、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坚持脚踏实地、立足农村实际,这是确保扶贫开发“精准化”的重要前提。

扶贫“短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集”。刘彦随表示,这既体现在贫困地区各项经济与社会指标排位的居后,也表现为基础设施保障与产业发展的落后,还有思想观念与制度建设的滞后。

刘彦随团队在河北省阜平等国家级贫困县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做法: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具体项目予以扶持;对外出打工的贫困户,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对大山区不宜居住的贫困户,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分类型进行补助;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和五保户,实行社会救助。

他还将计划落实到行动,亲自带领团队在阜平县试验坡地整治工程,示范建立了荒地整治—生态治理—特色农业—土地资产—农户增收的转型发展范式和工程扶贫模式,亩均收入超万元,探索出了国家级贫困县乡村“三生”结合、“三产”融合新机制,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途径。

接受任务从零开始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提出加强对扶贫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开展贫困地区扶贫群众满意度调查,建立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刘彦随也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然而新身份带来的新工作却需要从零开始。“没有先例、没有标准、没有平台、没有人员……”刘彦随说,“这不仅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从起草方案、组织队伍、实地调查,到建立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制定标准规范、开发技术平台,刘彦随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攻坚克难,保障评估调查的每个环节、数据、问题都规范、准确、客观。

“我们的工作关系到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扶贫的精准性和成效情况,将支撑国家和中西部各省精准扶贫成效考核与决策咨询。”刘彦随感叹道,“因此,第三方评估的程序与结果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基于评估调查实践,刘彦随创建了“六个一”评估调查技术规范:调研人员进村入户时要携带一套问卷、一部摄像机、一支录音笔、一台照相机、一个GPS、一张地图。他说:“我们力争做到调查信息可追溯、过程全记录、位置可跟踪、结果可视化,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017年,刘彦随牵头开发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大数据平台系统,将多元数据融合和时空数据关联,研发了评估调查大数据的实时传输、交互校验、指标定量测算、标准化统计分析、评估结果可信度检验和成果可视化表达等系统功能,实现了评估调查信息化与标准化。“利用该平台,我们经常会对摄像素材进行抽查解析,从农户受访时的面部表情、神态变化,判断其是不是说了真话。”

第三方评估获认可

4年时间,刘彦随团队每年冬天组织近1000名专家,分赴100多个县的最贫困地区调查2万农户。“有的调查成员在偏僻的山村一走就是一天,只能自带水杯、面包、咸菜进村;有的调查成员在冬天手脚都生了冻疮,依然埋头工作。”刘彦随自己从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以来,每两三个月就会穿烂一双鞋。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彦随带领团队开展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得到了认可。通过连续4年的评估考核,全国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部分省份的识别准确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提高近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方评估结果与问题反馈发挥了重要“指挥棒”作用,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技支撑。

“很扎实、很出色、很有显示度。”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如是评价刘彦随团队的评估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汇报后指出:“第三方机构在评估中做了大量工作,既展现了宏观整体情况,又作了典型案例剖析,对评估成果应给予充分肯定,对评估问题建议要高度重视。”

李克强还要求各部门负责人主动作为、对号入座,针对问题认真研究,向国务院反馈解决方案,并指出决不能让第三方评估报告“束之高阁”。

“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刘彦随说,“扶贫,最终是要让贫穷的人自己站起来。”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03-21 5版转移转化)